忻氏历史文化探讨 忻元凯 一. 地域分布——(地图标注) 忻氏姓本稀僻,人口不多,但在我国分布地域较广,涉及十五省市: 北方有 河北——尚义、康保、怀安、万全、兴和、化都、张家口、沙城、鹿泉、张北; 内蒙——商都、包头、二连浩特、集宁、呼和浩特、西苏旗、乌海前旗; 山西——太原、忻州、宁武、大同、黎城、沁县、翼城、洪洞; 河南——长葛、周口、开源; 甘肃——天水; 天津、北京; 南方有 浙江——宁波、天台、临海、新昌、舟山、嘉兴、德清、杭州; 上海; 江苏——金湖、响水、兴化、扬州、无锡; 福建——南安、宁德; 安徽——望江、贵池; 其他还有云南、湖北武昌、四川马边、广东、港澳台等地,及少量旅居海外的忻氏。二. 忻氏家谱记录和收藏情况 家谱是寻根问祖、连接宗亲血脉的重要依据。据资料记载,陶公山忻氏在明嘉靖年间遭遇火灾失谱后,有四次修订宗谱: 1. 明万历三十二年由六世祖忻廷桂修过宗谱, 2. 清康熙四十六年修过宗谱, 3. 清乾隆四十五年修过桌宗谱,由十一世祖忻法涛作序, 4. 清道光十二年再修一次谱。 以上修的都是总谱。随着忻氏家族兴旺人口繁衍,自然要分房修谱。同治年间,分房修编支谱,三房先告成,大房、四房亦依次编成。二房因系属最繁琐而晚成,共有二十三卷之多。然后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二房又续修支谱,到民国三年(1914年)又修了一次。上述各宗谱和支谱都难以看到了,成为稀世珍本。 现存忻氏家谱情况: 宁波天一阁藏有二部忻氏家谱——民国八年(1919年)《鄞东忻氏老三房支谱》,由戴廷佑纂修,共十二卷加首一卷计十二册,是完整一部;另一部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鄞东忻氏支谱》,是二房谱,由忻德寿、忻祖烈等纂修,不分卷,存一册。上海图书馆也藏有这部支谱,比天一阁本晚修。 奉化文史馆藏有《陶公山忻氏支谱》,是|老二房的,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活字本,由忻江明所修,不分卷。 据说在定海忻族人处藏有老三房支谱。 在陶公山收藏一部老四房竹介堂八册的支谱。 浙江天台有一部道光年间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家谱。天台一支忻氏是忻都公曾孙忻孟仁公的后代。 北方忻氏有一本尚义支谱,是2009年新修。 三. 忻氏历史考证 (一)忻氏,《千家姓》云:天水族。天水是羲帝故里,此地古代有忻氏部落。隋置忻州,今山西忻州市北五十里有忻口镇,而西有唐置忻城县,均为古代忻氏所迁居之地。 《忻州志》第一卷记载有忻口镇、忻口都(忻氏聚居处?) (二)唐时忻名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宪宗第五子李寰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进封洋王,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月甲辰洋王改名忻。 [唐]忻州志卷:李寰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忻氏刺史加晋州刺史加晋慈等州都团练史。 (三)忻氏家谱查证 分三个谱系:福建谱、定海谱、鄞东谱 福建谱—— 始祖安庆公:福建兴化府南安县,宋仁宗(1023~1063年)官任安徽滁州牧(州军政长官)德行至上,颇得民心,率民耕作,教民礼让,当地立庙祀之,后又擢升天宪大夫。 十二世允仪公:为殿前都尉,生二子良政、良玫。 十三世良政公:生一子忻都公。 十四世都公:字宏勳,宋度宗咸淳未年登解元(1271~1274年)赐进士,除右纳言直谏忤旨至元二年谪授定海县令,视金塘地沃民饶山青水秀,后五年挺陞尚书右丞,因奸相王基妬贤,见机辞官,退居金塘。 定海谱—— 十五世敬宗公:都公长子,袭指挥职复往福建。 十六世睦宗公:迁居定(镇)海县西车苏巷。 十七世孟仁公:迁居台州临海县。 十九世祉公:住德请县,其四世孙恭迁居钱塘,景泰年间为南京太医院使。 鄞东谱 二十一世胜道公:名等宗元,字叔谦,生洪武三年,始迁陶公山天镜亭下。 二十四世颛公:行端一,字公信,号继陶,尊为陶公山一世祖,生四子:尹荘、尹海、尹通、尹观(即今之四个分房)。 二十四世顗公:行端二,字公采,迁居定(镇)海墩头王为一世祖,生二子:尹尚、尹助。 四. 忻氏杰出人物 忻氏姓固稀僻,但英才辈出,人才济济,收列如下: 古(近)代: 始祖安庆公——宋仁宗时举进士,滁州牧,天宪大夫; 十二世允仪公——殿前都尉; 十四世忻都公——宋度宗咸淳末年登解元,赐进士,元代任定海县令、右纳言、庆元路统辖总督军务; 忻恭逊——《万姓统谱》记载为明成化举人,任教谕,博罗人。 忻祥——福建漳州人,天顺成化年间任德清县训导,也担任过罗源县训导; 忻伟——明进士; 忻文郁——著有《望湖楼诗草》等诗集; 忻恕——字汝修,号仰峰,撰存《近水楼遗稿》一书,并有大量诗作,《钱湖十景》诗和《东湖竹枝词》为东钱湖史留下了很有价值的民俗风情资料。 忻锦崖——字愚仙,忻恕曾孙,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是清末东钱湖治水功臣,也是《东钱湖志》编辑主要成员。 忻江明——名元彭,字祖年,初号兆曙,后改绍如,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1904年中末届进士,任潜山县、桐城县知县,1909年署毫州知州,留有《鹤巢文存》等著作。 现代: 忻元锡——1919年1月生于定海,祖籍东钱湖陶公山,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军部兵站站长、华中银行行长,解放后历任上海市财委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上海市财政局局长、中央政府财政部代部长、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等重要职务,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于2003年3月4日逝世,享年85岁。 忻元存——1919年生于陶公山,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在上海参加地下工作时改名“吴子平”,1942年到苏中抗日根据地,1948年转入部队,曾任地方公安局长、区委书记、部队检察长、政委、安徽省军区池州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1976年离休(正师级待遇),1991年6月逝世,享年73岁。 忻孝康——1927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国流体力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取得了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的许多科研成果。1998年逝世,享年71岁。 忻定茂——1928年生,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著名军事化学军、研究员,1993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忻礼轼——字忠信,1910生于陶公山,2011年逝世,享年102岁,香港爱国爱乡实业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是香港宁波帮精英,杰出的外贸专家、社会活动家,为宁波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被授“宁波市荣誉市民”,一生诚信卓越,德高望重,国人楷模,乡人的骄傲。 此外,还有诸如忻元甫、忻可坊、忻贤杰、忻鼎财、忻鼎稼等等,在工商、科技、金融、教育卫生和政界的英才,在各自领域为国家民族的振兴作出了贡献。 五. 有待深入探讨考证的忻氏之源 1. 始祖安庆公任仕,家谱上言之凿凿,不能不信。但查阅《宋史》和《滁州通志》均无记述,故有继续寻找史料力求取证之必要。 2. 史书中多位“忻都”,寻求我祖真身: 遍查各史书、地方志,见到不少忻都之名,因为宋朝已有忻姓,故可排除“忻为蒙古忻都之后”的可能性。事实上,叫忻都的不仅有蒙古人,还有维吾尔人族、回族人。在《元史人名索引》中有: 田高丽的忻都 阿合马之子忻都 吏部尚书忻都 反晋王被斩的忻都 诸王忻都 岭北省臣忻都 云南左丞忻都 宣政院副使忻都 瞻思丁之子忻都 元世祖时将军忻都 上都卫官忻都 成吉思汗六世侄孙忻都。 查《明史》中还有:元将忻都、同佥忻都、征日本的忻都。 查同治年的《湖州府志》卷七十八的人物传记中记载: 忻都,字有章,德清人,顺帝时官至万户,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因拒降被徐达所杀,在明史中确有记载,是位元朝将军,不是我辈祖先。 元代湖州史上还有二任“达鲁花赤”(知州)名叫忻都:一位在至元二十三年到二十七年(1286~1290年)当了四年,有“昭勇大将军”称号;另一位是至顺二年到元统三年(1331~1335年),正议大夫衔,任前是“京畿漕运使”。 按元代蒙古定制,“达鲁花赤”(地方或部门首长)必以蒙古人充任,因此,有关达鲁花赤的忻都不应是我们祖先。 元代宁波名士袁桷写的《重修定海县记》,记述忻都治定海之事较为具体:忻都公而后年,复升右纳言,又转升庆元路统辖兼总督军务。 我们认为可信的是:忻都公是位在元代做过中层地方官的贤明之士,他任官时间大约在至元、大德年间到至顺年间(约1297~1331年)前后约三十多年,他可能任过闽.福清同知、浙.庆元路总管府同知、定海县令、皖.滁州府判、最后任湖州达鲁花赤(元代后期可能对汉人任达鲁花赤已不再严格),再回金塘退休定居。 浙江鄞县、天台、临海、嘉兴、湖州、定海等处忻氏都是这位忻都公之后裔。如乾隆庚子年宗谱中所说:“皆为都公遗裔而分居异地,是虽天隔一方,从吾祖视之俱一本也”。 六. 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 忻姓和欣姓是否一家 在一些姓氏辞典中常将忻、欣混为一族,因字义字音相同而造成一些误会,即“忻”等同于“欣”,如把五代时的“欣彪”写作“忻彪”;也有把“忻都”写作“欣都”,甚至有把陶公山忻氏写成“欣氏”的。忻、欣一家从史料上很难考证,同样情况的还有新、昕、辛等好几个,都是罕见姓氏,不会都是始于一族。现有资料文献很难说忻、欣曾是一家。 据明嘉靖年间陈士元撰《姓觹》中说:“忻姓,[千家姓]云:天水族;欣姓,[千家姓]云:渤海族”。[千家姓]所说渤海大约是以五代后梁欣彪为依据的。 根据《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所载,欣姓分布于黑龙江嫩江,山东鱼台,浙江余姚和江山,山西的太原、长治、临汾,河北乐亭,甘肃临泽,安徽淮南,贵州赤水,江苏高淳、武进等地,与忻氏分布很难有相通之说。 2. 色目人之说 乾隆庚子宗谱序中有一段话:“又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每科进士榜中必取姓氏希僻者一、二谓之色目,又名榜花。五代时忻彪进士、明有进士忻伟,我祖宏勳公讳都,在至元间赐进士出身为尚书左丞。然则若彪公,若伟公,若都公,所谓榜花色目非耶。”据唐代习俗,称姓氏稀僻者为色目人,而此色目人在元代的民族分类中竟然居第二等(包括哈利鲁、钦察、唐兀、阿迷秃、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心浑、撤耳柯思等少数民族),在蒙古人之下而高于汉人(也包括契丹、高丽、女真等北方民族和南人即南宋遗民)。 3. 小脚趾趾甲分裂之说 传说忻氏子孙的小脚趾趾甲是分为二辦的。北方忻氏老人说他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的。 据史料记载,明清二代从晋南洪洞大槐树下迁出移民遍及十几个省市,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在每个人小脚趾趾甲上切一刀治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脚趾趾甲都是复形即二辦的。有民谣说:“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传说我们的小趾也有分二辦的,这是巧合吗?可是在山西洪洞大槐树记载的移出姓氏一千多个中却没有忻姓。认真的从遗传学角度说,这还是不可信的。 4. 忻都东征日本之说 史实有元时忻都东征日本之事,谱序中亦称:“忻都奉旨提兵十万,东征日本凯旋而归……”疑是同名别人。这一史实是在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七年冬(1280年)命右丞相阿喽罕、主将范文虎等从高丽渡海东征,结果因主将失策、气候恶劣等原因大败而归。据《鄞县志》记载:“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七月,右丞相阿剌罕统蒙古军征日本东行至本县,卒于军中。八月,元兵大部队十万人继续由右丞范文虎率领由本县出发征日本,后遇台风败回”。这事经查并非忻氏先祖所为,因我祖忻都公系文职,非武将,元代的汉人也难升此高职。 忻元凯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