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探访梅墟附近墩头王忻家 得墩头王忻家宗谱手抄本 我是懒散成性的人,但这件事没有完成总挂在心里。 今天终于去探访梅墟附近的墩头王忻家了,结果是意外的顺利。 在体育馆坐去小港方向的公交车,20分钟左右到梅墟下面的一站“新模”。
牌楼后面左边房子,就是墩头王自然村。
忻家自然村紧挨着墩头王,中间隔一条小河。桥西边晒被子的房子就是忻家。
在墩头王和忻家,共接触了10来位村民,听我说是陶公山忻家的人来这里探访,都非常热情。墩头王的一位赵先生告诉我,忻家的老屋在村的西北角,有一位忻成康老先生藏有家谱,并主动陪我过去。 路过成康的嫂子家,先见了一位现在忻家年龄最大(86岁)但十分硬朗的老太。他们确实是成字辈,老人还知道“孝德自成礼”,我这个礼字辈的自然叫她“阿婶”了。 接着三人一起到忻成康老人家,老人不在,阿婶在。他们住在一所老屋中。老屋比较大,大门进去是明堂,正屋是三开间,中间一间是堂前间,两边是厢房(楼屋),后面又是明堂。厢房是从前围墙一直到后围墙,间数比较多(忘了数了)。现在整个大屋住了多户人家。据说原来小小的忻家自然村有三所类似的大屋,现在只剩这一处了。 老屋的沧桑从这道墙门已经可以看出,大门两边现在也造了房子,当然更没有气势了,只有一对石磴还留给我们一点提示。
 前明堂比较大,原来是有照壁的,赵先生还把照壁留下的基石指给我看。 据介绍,家谱的原件在北京成康老人的儿子处,这里是复制件。特别希望这是墩头王忻家的家谱,而不是我们已经找到的家谱的复件。 参观老屋之后,因估计成康老人一时不会回来,准备先回家了,两位阿婶再三留我在各自家中吃饭,虽然盛情难却,但我一来实在不好意思,二来也好避免选择之难,还是告辞了。 离开忻家,再细访墩头王。墩头王现在只有一所老屋了(忻家是剩一所“大屋”,老屋可能另外还有),主要姓氏是赵、王两姓,赵多王少。现在的忻家和墩头王只有一河之隔,但实际上两个自然村的老屋也相隔数百米,中间填补距离的,是近几十年造的房屋。 两个自然村,现在都隶属小港镇新模村,而不是我原来猜想的隶属梅墟。关于历史沿革,不知明天有否新的收获。 回家一算,整个行程包括等车、坐车的时间,只有两个半小时,真是顺利得一塌糊涂。 因为离开前留下了名片,下午就接到了成康老人的电话,要我明天中午到他家吃饭并聚谈。这回自然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次探访真是惊喜不断。 两个多月前打算探访时,对比过新旧地图,似乎觉得在梅墟下面一站下车后开始寻找忻家可能比较合适,但对能否找到忻家毫无奢望,还怕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调查,只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罢了。哪知下车后试着走进第一个村落,居然立马看到传说中的“忻家”二字,,而且还看到传说中的“墩头王”!真叫“瞎眼黄狗碰着倒屙坑”,我能忍得住不惊喜吗? 墩头王村民的热情让我遭遇第二番惊喜,也使我有十二万分的底气进入忻家探访。后来两位忻家阿婶的热情和成康先生的来电,有了这个垫底,惊喜的体验就不够剧烈了。 第三拨惊喜来自成康先生嫂子的“孝德自成礼”,这不当即为我的猜测“族谱中说顗公迁居墩头王,也许就是这个(梅墟)墩头王”做了权威认证吗?--可以推测,墩头王这个地名是早就有的,顗公迁居后繁衍后代,才有了忻家的地名。 现在的期待是,明天与成康老人的聚谈,应该会得到更多梅墟忻家的资料。对于那本家谱,尚不敢奢望是梅墟忻家的,因为现在得到的,已经让我感到“天佑我也”了。 ――说了一大堆,希望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如果看着我像个“老小人”,我也认了;能做一辈子小孩,不也很幸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