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忻氏家常 → 当前帖子
 
题目:忻氏的故事(专题片)解说词选 回复: 2 浏览: 768
^_^!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8-11-21 22:30:19 序号:2272
 
  忻氏的故事(专题片)解说词选

在中国有很多姓氏,代表着不同的家族和血统。

而忻氏就是其中的一个家族。

在这里居住着很多忻氏族人,这个地方是浙江宁波的东钱湖旁陶公山下,让我们来探访一下忻氏的故事。

(声音)我们祖先是从福建来的,家谱上说是从福建南安迁出来的。

那本老家谱也确实那么记载∶有一位叫忻安庆的祖先居住在福建南安,后来他到北方去做官,在安徽滁州当过刺史,为民办事,当地人还建了一个庙纪念他。

饮水思源,所以这里的忻氏后代修建了一座桥就命名为南安桥,表示不忘根本。

那么在福建南安之前,忻氏在什么地方呢?

(声音)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为了探访忻氏的来历,我们化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现在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讲一讲了。

陶公山的家谱上说,从福建南安迁到北方的那位忻安庆,是这里忻氏族人的最早祖先。根据世代排行,到陶公山的始迁祖忻端一,有二十四代,忻端一是明朝初年的人,往上推二十四代,忻安庆估计是北宋初年的人。

这是一种说法。然而我们最近看到了在浙江天台石门村中的一本家谱,又有另一种说法。

这本道光年间印成的家谱告诉我们∶忻氏是春秋时那个著名的范蠡的后代。石门村的祖先是从东钱湖迁出去的。

真的是这样吗?

这部东钱湖志告诉我们一些当地的传说∶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成功地打败吴国,复兴越国后,范蠡就携带西施隐居东钱湖旁,他改名陶朱公,所以这里的一座山被称为陶公山。

因为范蠡常在湖边的这块石头上钓鱼,所以这里被当地人叫做陶公钓矶,后来也成了东钱湖十大美景之一。

后来,范蠡的行踪被越王勾践所知,范蠡又从这里逃了出去,据传说去了山东,做生意很成功,成了齐国的一大富豪。

说起陶公山,当地还有一个有关忻氏来历的传说,说是有一个公公带着儿媳妇逃来这座山下定居,后来他们改姓为忻。那么“陶公山”就成了“逃公山”。

忻氏族人都把这个传说当成是诬蔑忻氏的无稽之谈。文献也告诉我们这个传说不可能和忻氏有关。因为这里有姓忻的人来定居是在元末明初时,离春秋时远隔一千多年。而宋朝时起码已有了陶公山的地名。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逃来的公公,那倒还可能与范蠡有关,范蠡就携带西施隐居东钱湖旁,他的岁数要比西施大不少,谎称是公公和儿媳也未尝不可。看来这“陶公”还是那“逃公!还真是一个历史之谜了!

其实,东钱湖的历史并不长,起码在春秋时没有现在那么大。据文献查证∶宋朝时才大力扩建东钱湖,那时陶公山在当地人眼中又叫伏牛山,因为山体像一头牛卧在湖边饮水。

宋朝时当地有个官叫胡榘,1227年他在陶公山上盖了几间房叫烟波馆,又建了一个亭子叫天镜亭。

后来这里的人纪念他,建了一个小庙叫胡公祠。

据文献记载,陶公山在宋朝时又叫朱家山,也就是说那时的这座山下住着很多姓朱的人。根据范蠡改名陶朱公的传说,那朱家人倒是有可能是陶朱公的后代,可惜我们没看到这里朱家的家谱,不能进一步查证。

好!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石门村家谱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石门村家谱中说他们是从东钱湖迁去浙江临海,再由临海分支到了天台的石门。并一直认为他们的祖先还葬在东钱湖边的山中。

我们查访了东钱湖志,在元代以前,这里没有忻氏的踪影,所以石门村家谱中所说的只能要继续等待新的证据出现,目前还是个历史之谜!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寻访忻氏之源,鉴别了不少资料。

最早可见的忻氏或被合为一人的就是那个唐、宋之间,五代时期的渤海国进士欣彪,后来陶公山家谱也把他列为忻氏祖先之一,并认为“欣”和“忻”词意相通,应为同一人。

欣彪是渤海人,按现在地图应为吉林、朝鲜一带。如果他真是忻氏的祖先,那就是最早的忻氏了。

现在的江苏高邮湖西金湖县闵桥镇附近有一个欣家沟头,那里有不少姓欣的,但据我们所知,他们也和欣彪无关系,也与忻氏无来往,如真是“欣”和“忻”一家,那么家谱中应早有记载。

这个欣氏之祖如要找根源,应是黄帝軒轅氏第二十八代孙曹叔之后,他们被分封在汴,一个从此姓卞,一个从此姓欣。

后来我们也找到了把“欣彪”当作“忻彪”的第一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名人王世貞,他在一篇谈姓氏的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好几十个姓氏中的名人,这时就把“欣彪”当作了“忻彪”。

这个历史的笔误直到现在还让人迷惑不解。

我们再来看看最早有文献记录忻氏的是在什么时候?

忻氏最早出在姓氏书中是在宋朝,南宋绍兴年间刊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目录中有忻姓,归在上平声二十一欣部。这本书现在看不见了,只从这些信息中可知,大约在1131-1163年间,已有人把忻氏收进了姓氏书。

而这本宋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也看到了“谈论既,悦忻如” 一句,并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见《姓纂》” 。可见在宋时的《姓纂》一书中也已收有“忻”姓。

虽然忻氏的人不多,但好在我们在宋朝时的其他书中还可找到忻氏活动的踪迹。

南宋初期,宋朝有樞宻院編修官叫周紫芝的,他的老师叫忻介轩。据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周紫芝与秦桧关系较亲密,但文采还可以。在周紫芝的诗集中好几次提到了他的老师忻介轩,还说忻老师建了一个小屋,他应邀作诗,诗云∶
忻師開小軒秋霜之側范龍閣名以絶塵要予作詩
虎谿大士軒雖小,
龍閣老翁詩更新。
積翠但令常到眼,
軟紅元不解隨人。
抗容俗裏自得計,
望拜馬頭渠豈嗔。
只好與君供一笑,
世間何事可闗身。

有一次,周紫芝去奉圣山,巧遇忻老师,也写了一首诗纪念,诗云∶
奉聖山中邂逅忻師,相與話十年舊事,為之惘然。二十一日同遊陳侍講附子園,偶作此篇 不見跳珠巳十年,
舊遊重說固依然。
此生如我豈非夢,
到處逢師真是縁。
倦客來看栽藥圃,
先生昔侍講經筵。
人間作計無多子,
也合歸耕種穀田。

他还有一首写老师的诗,从中可见他年轻时的状况,诗云∶
忻師介軒
念我昔年少,
剛介頗成癖。
多錢嗤守虜,
飽飯嘲穀伯。
有口能雌黄,
反眼輒青白。
阿奴恃火攻,
未必出下策。
一笑當尊拳,
僅得貸雞肋。
只今真老大,
鬚髯已如戟。
折肱成良醫,
忤物知何益。
要令空洞中,
下視滄溟窄。
嶢嶢固難全,
容容聊自適。
知雌在守雄,
外曲當内直。
此理吾巳明,
師獨未之得。
願言戒覆車,
聊用銘子壁。

从这首诗中可见周紫芝从年轻时棱角分明到老时圆滑的状态,而他反劝老师也应识前车之鉴,从中也可见忻介轩的耿直到老未变。由周紫芝的诗中可知∶忻介轩也在宫中当过侍讲的官,也是位经学方面的饱学之士,与朝中范龙阁相熟。

在宋朝时不但有姓忻的文人,也有姓忻的集居地,我们从一首诗上知道了当时有个地方叫忻村。

宋朝时有个文人叫王洋,他在忻村喝了酒,回家时忘了拿他的方竹手杖,为此十分遗憾。
自忻村被酒歸失方竹杖
我貧難致逺
得此有夤緣
弟為兄身老
書來意巳傳
扶衰惟獻直
入手不随圓
偶向醉中别
如何不黯然
我们查了宋朝时的古地名,知道了那时在昌化县确实有个地方叫忻村溪堰,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在于潜县,叫忻同堰。由此可见那里姓忻的人已居住很久了。

同时,我们也很关心福建南安有没有忻氏的遗存,在宋朝的一本叫淳熙三山志的古书上,我们找到了这样一行字∶

西浦尾周忻車頭 十一丈濶六尺

这个应读成忻車頭?还是周忻車頭?我们无法判断。只知道这个地方在福州旁的晉安西鄉縣東五里,现在恐怕很难找了。

我们还在宋朝的书上知道了忻氏那时是在杭州活动,在一本叫武林旧事的书上有忻德用写的跋,并把当时不全的书抄全,也是一个爱书之人。

还有一本叫北夢瑣言的书,也是一位叫忻悦学的人所收藏。

现在杭州也有一些忻氏族人,我们很希望在杭州找到宋朝时忻氏族人的后代,那才真正是有历史意义的千年古族,一脉相传。

在与南宋同时的中国北方有一个金朝,我们在陕西通志上找到了一首叫忻元礼写的词∶
望海潮
從軍舟中作
金 忻元禮
地雄河嶽,疆分韓晉,潼闗高壓秦頭山,倚斷霞,江吞絶壁,野烟縈帶,滄洲虎斾擁貔貅,看陣雲截岸,霜氣横秋,千雉嚴城,五更殘角月如鈎。
西風曉入貂裘,恨儒冠誤我,却羡兠鍪,六郡少年,三朝老將,賀蘭烽火新收,天外嶽連樓。想斷雲横曉,誰繞歸舟,剰着黄金換酒,羯鼓醉涼州。

原先还不了解这首词的其他背景,不料一查其他词书才知道原来这首词的另一个作者名字叫折元礼,当过金国的随军小文官。

这首词是他随军东行所作,因为气势不小、词意宏达,被以后的选词名家所看中,不断被编入词选一类的书。

由于这个原因,而如果是忻元礼的词被错挂在折元礼身上,倒也简单。如折元礼就是后来的忻元礼,那可就为忻氏找到了一个新的族源了,因为古书上说∶忻氏源出天水郡,就是陕西甘肃一带,正和当时有名的天水名门折家是一个地方。如忻氏由一部分折氏改姓而来,那就算找到了一个源头。

顺便说一句∶那位赫赫有名的佘太君据说原来也姓折,后来也让人改姓了佘。

好!介绍了忻氏的早期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对宋朝以前的忻氏族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人数最多的一支忻氏族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元代中期,在美丽的东钱湖边、陶公山下,来了一个姓忻的人,他叫忻胜道,是忻安庆的二十代孙。这是家谱中记录的最早来到陶公山的忻家人。

后来他又回到了定海那边,直到他的重孙忻颛(即端一公)才真正定居陶公山,成了陶公山始迁祖,陶公山的忻氏族人都因端一公的迁居而发展起来。

据家谱分析,端一公在来陶公山之前,他的太公胜道公还健在,所以可能是由胜道公指点,端一公才来到了陶公山。

这里的每一间房在明朝以前都是别的姓氏所居住的地方,而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35年以后),由端一公带着儿子迁居陶公山,才逐渐发展成了大户人家。

端一公迁居陶公山后,忻氏的家谱分成了三个谱系,安庆公到忻都(宏勋)公之前称福建南安谱系,忻都(宏勋)公到胜道公称定海谱系,胜道公到端一公称鄞东谱系,从福建南安的安庆公到端一公共有二十四代,如从端一公往上推算,安庆公应该是北宋初期的人。

而从端一公向下排行,先是有二十个字的辈份排行。后来又有四十个字的排行。据统计,在1935年时,不算走出陶公山的人,忻氏排行约到鼎字辈为止,即共十八代人,人数为10000人,户数有3000户。

尹 子 广 金 木
水 应 耀 君 思
孝 德 自 成 礼
元 贤 鼎 尚 之

后来又有四十个字的排行。据统计,在1935年时,不算走出陶公山的人,忻氏排行约到鼎字辈为止,即共十八代人,人数为10000人,户数有3000户。

光 祖 在 为 义
传 家 于 积 仁
学 诗 开 宏 绪
修 道 兆 其 昌
秀 毓 观 嘉 会
敦 和 循 理 章
大 经 师 绍 定
克 从 永 世 昭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忻家在五百年前由端一公一人,率领四个儿子,靠着打渔、耕地,五百年后发展到10000多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忻氏族人在五百年中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得以在陶公山下发展了3000户的规模,使陶公山下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姓了忻。后来在东钱湖沿岸还有几个忻氏的聚居地,现在又发展到了宁波和上海。

在1998年的私人电话本上,我们姓忻的人有2000多人。在上海的忻氏族人大多是宁波陶公山人。

据家谱所说,端一公有个弟弟叫端二,这位端二公没有来陶公山,他一直在定海居住,后来迁居到梅墟墩头王,这一支经过五百年的岁月,尽管人口不多,现在约有二十多户,但还是顽强地生存发展。

2007年,忻锦帆先生专程去梅墟寻根,找到了端二公的后代,还见到了端二公的家谱,获得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端二公的一个孙子也迁居到陶公山,这下解开了一个房号的历史之谜,端二公是二房,他的孙子自然也自称二房,这就是陶公山下有个叫“也二房”房号的来历!
忻锦帆先生在梅墟的寻根为忻氏家族作出重大贡献,他促进了端一公和端二公的后代在几百年后又再度握手!

陶公山忻氏家谱曾遭过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在明嘉靖年间,据记录是遇灾失谱,所以早期几代人的资料都已遗失,连端一公的去世时间也不知道了。

第二次是在1966年,大规模的“扫四旧”也毁灭了不少家谱。

所幸的是族人还是拼命保存了祖先的遗产,使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前辈的痕迹,为寻根访祖留下一些线索。

大家都很关心,端一公来陶公山之前,忻家在哪里?

据可靠的地方志史料分析,宁波忻氏都起源于南安家谱的第十四代忻都公,这个忻都公当过官,而且官还不小,起码他在元朝时当过宁波这个地方的知府级官员,还当过鄞县和定海县的知县级官员。

后来他退休时见定海的金塘岛风光宜人,即在金塘岛定居,后代又逐渐迁居定海县城的车苏巷。

现在我们希望能找到定海的忻氏老族人,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到端一公以前的先辈踪影。

同样,我们也在定海的地方志史料中得知∶明朝洪武十九年实行海禁,遣徙昌国46岛居民1.3万余户、3.4万余人往浙东、西各州县和安徽凤阳县。

由此可知∶在定海的忻氏族人是在这个时候迁进内陆,迁进鄞县地区的。

其后,少数徙民不顾禁令,陆续潜回。也由此,使定海的忻氏族人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老的定海族人,二是端二公的后代迁往定海,三是端一公的后代迁往定海。

现在可在定海县志中找到的史料说明∶在洋岙合利村有忻氏一支族人是端一公的后代,属老三房的。据定海县1987年统计∶姓忻的有100~400人左右,也算是很可贵的了。

又要回过来说一说在金塘定居的忻都公了,据家谱说他是宋末的进士,在元朝官拜右纳言,谪授定海县令,旋陞尚书左丞。

如果真的如此,那忻氏族人也应是名门之后,现在也很值得宣扬一番。

可我们在元史中查了好几次,也很难断定忻都的真实史料,只知道他身份多样,为数也不少,在研究忻氏史时,只有解决了忻都的历史之谜,才能真正说明白忻氏的一段历史之迷,也彰显出的忻氏族人一段奋斗史。

忻都的多种民族出身
维吾尔族
回回族
蒙古族
汉族

我们在元代史料中发现了不同的忻都,他做过的不同的官衔。

忻都的不同官职
吏部尚书
诸王
岭北省臣
云南行中书省左丞
宣政院副使
上都卫官
泉州路总管府判官
湖州同佥
定海县尹
高丽经略使
郴县达鲁花赤
进义副尉衔
徽州路达鲁花赤
明威将军
征东元帅
行省右丞
踢里王诏讨使
湖州达鲁花赤
南安县达鲁花赤
溧阳州同知
石埭县达鲁花赤
鄞县达鲁花赤
庆元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在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是那位率军攻打日本的忻都。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远征日本。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 10月初,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

到了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附军10万人组成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艘,从庆元、定海启航。高丽国王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可是忻都在日本再次遭遇到台风,全军覆没,以后不知所终。

也有说他后来进入朝中当了中书右丞,他应该是蒙古人,或者是高丽人。他可能是陶公山忻氏的先祖吗?

还有一位忻都在德清有明确记录,他官居万户,身为将军,忠于元朝,元末时和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打了起来。

后来在汴梁战败被俘,劝降不服,被徐达所杀。

忻都,字有章,德清人(旧通志作杭人)。

顺帝时官至万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常遇春破安丰,据其城后,达分兵围庐州,忻都乘间率师取之。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徐达引兵昼夜环攻不下,乃于城东坝潜穿隧道,城坏二十余丈。忻都率兵将走汴梁,徐达引大军追之,转战四十余里,马蹶被获。残劝之降,怒曰∶大丈夫以身殉国,复何言。从容就戮。

现在在德清有两支忻氏族人,一支在勾里,一支在下舍,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很少来往,也没有见到他们的家谱,有一支在下舍忻家抖的族人只知道是太平天国时迁居到这里的,至今传了七代人。

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不少忻都做过官的地方都有忻氏族人居住,难怪后来有人说∶忻氏是元代忻都的后代。

忻都到过的地方
浙江定海县
浙江湖州
浙江鄞县
浙江德清
福建南安县
福建福州
福建泉州
福建惠安县
安徽石埭县
安徽滁州
安徽徽州
江苏溧阳州
湖南郴县
云南高丽
凤州岭北

在陶公山家谱中还保存着一首忻都公的诗,这首诗说明忻都公到过东钱湖,对这里适合隐居的风光十分欣赏。

《咏游东湖》
草玄阁下任春归,
燕子双双款竹扉。
独向武陵长避世,
只应鸥鸟共忘机。
万金湖上还垂钓,
千仞冈头且振衣。
老阅人间浑戏极,
得建摩诘好相依。

在研究忻都的同时,我们又把目光放到了甘肃天水,因为古文献称“忻氏源出天水郡”,所以我们继续寻找,在最近发现甘肃武威市有一个文庙,庙中有一块古碑叫西宁王忻都公神碑,是用回纥文写的,难道忻氏的祖先真是回纥人吗?那倒真是维吾尔族人的先祖了。

如果忻氏源出回纥族人,也印证了家谱中自称“色目”的原因,因为西域各民族当时被称为“色目人”。北方各民族都归顺蒙古后,在元代,蒙古人是第一位,色目人是第二位,如果忻氏先祖能在元朝做官,即是与色目人的地位有关。后来元朝灭亡,忻氏融入了宁波的当地社会中,这也是民族融合的正常现象。

顺便说一句,回纥族人在现代也有后裔,那就是仍居住在甘肃的裕固族,那里还有一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更有意思的是,家谱中所说的福建南安,至今未查到有忻氏族人,是全迁出来了吗?而甘肃天水附近有个古地名即是南安,难道这是巧合吗?

好!让我们继续寻根,逐渐接近祖先的身影吧!

再说陶公山忻氏族人在五百年的发展中,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涌现了不少杰出人士,在明代有一位忻濯,写了一首湖上杂咏,忻耀彤写了一篇东湖赋,歌颂了这一片大好湖山!

在清代,有一位忻恕,首先写出了钱湖十景的诗,描绘了东钱湖上的十大美景,第一景便是陶公钓矶。很可惜那个陶公钓矶现在已被埋入路下,大家看见的这个陶公钓矶已不是原来的了。

在近代,有一位忻锦崖,倡导疏理东钱湖,屡遭挫折,最后终于成功。他还出资为东钱湖编成了第一部东钱湖志。

还出了一位忻氏族人中唯一的进士忻江明先生,他协助张寿镛先生主编的四明丛书,为宁波的文献积累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现代,陶公山和各地的忻氏族人更有很多人参加了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杰出人士有∶
原国家财政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忻元锡
原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人大主任忻可坊
原中国驻马其顿公使,现任外交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忻顺康。还有∶
云南大理市政协主席忻德昆
中共舟山市委常委、秘书长忻海平
宁波市鄞州区人大副主任忻国龙
张家口市怀安县法院院长忻龙明

还有在经济工作中有重大贡献的忻礼轼先生,他已年届百岁高龄,担任香港甬港联谊会永久会长,也是我们上海鄞州经济建设促进会的名誉会长,忻氏联谊会顾问。

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忻元甫先生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宁波鄞州区政协委员,宁波市荣誉市民,出资300万元助建的云龙中学元甫教学楼。支持了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

著名华人学者、领导力专家 世界权威杂志《商业评论》总策划兼首任主编忻榕曾获得美国McGregor最佳研究论文奖、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Franklin 杰出教学奖、美国Western Academy of Management杰出研究学者奖,2002年,还被评为“中国HR年度人物”。

同样,在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和文艺界都有我们忻氏族人在闪光。
复旦大学已故的生物学家忻介六
复旦的三位忻教授∶
工学力学教授忻鼎稼
工学力学教授忻孝康
理学教授忻元龙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
哈尔滨市“十佳教师”忻建敏
中国科学院总工程师忻元校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高级工程师忻贤同
交通部通信处无线电高级工程师忻鼎勇
九江仪表厂代理总工程师忻元镇
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忻丁烯
焊接专家忻鼎乾化学专家忻新泉
生物物理学家忻文娟
当代杰出的电子学专家、中国核武器试验控制系统的创始人、核爆炸电磁脉冲远区定位系统的奠基者忻贤杰
忻贤杰之妹忻定茂是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员,研制“82型透气防毒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忻氏族人中学医的也不少,如∶航空医学专家忻美娟、精神医学专家忻仁娥、生物物理学家忻文娟、心血管医学专家忻伟钧、医学专家忻志鹏、忻公山等,还有一位忻元惜,1969年在台湾地区进行牙齿移植,为首创人之一。

忻氏族人中从事新闻工作的也不少,如∶
新闻报的副总编辑忻才良
新闻报的编辑忻建一
解放日报的编辑忻玉华
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忻美福
东方电视台的忻尚宇
宁波日报国内国际部主任忻志伟

忻氏族人中从事文艺工作的也不少,如∶
诗人、书画家忻焘
书画家忻可权
年画家忻礼良
美术片画家忻鸿祥
舞美灯光设计家忻熊鸣
版画家忻之光
摄影家忻国翰、忻正伯、忻尚芳
中央电视台节目导演忻迎一
在韩国的现代画美术家忻沉俊
油画家忻东旺
越剧演员忻雅琴

当然,还少不了大家熟悉的足球运动员忻峰

而还有一位体育名人也值得一提,他就是攀登上慕士塔格峰,成为首位登上海拔7500米高度的宁波人忻雪明。

忻家的人才确实不少,我们相信∶忻氏族人在新世纪中一定会有更大发展,一大批有成就的忻氏人物也会不断涌现,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忻氏家族争光!

由于岁月的流逝,家谱已不完整,但只要我们姓忻的人在一起,就会比别家更亲热,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么上万人姓忻,忻氏族人就是那几位老祖宗的传人。

十年前,当忻氏族人还处于互相联络很少的时候,上海忻氏联谊会在忻元锡、忻可坊等老同志的支持下,由忻锦昌先生召集了十位忻氏族人成立了联谊组织,后来又在上海鄞州经济建设促进会石祝三会长的支持和关心下,成了团体会员,从此在上海鄞州经济建设促进会领导下健康发展起来。

上海忻氏联谊会成立后,积极联络忻氏族人,由十个人,扩展到二十五个人,最早的会员都是由忻锦昌老先生以七十高龄骑着自行车一个一个找来的,他的这种精神现在被忻氏联谊会尊为“自行车精神”。由忻锦昌老先生主编的会刊陶麓通讯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经过十年努力,通过各种渠道,用会刊和网络,我们已联络了海内外共五百多人,涉及总人口约一万多人。

我们先和家乡陶公山的忻氏族人有了联系,得到了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后来又和浙江天台石门村、嘉兴南梅村、德清下舍的忻氏族人有了联系。

后来又和张家口的忻氏族人有了联系。

还和定海的忻氏族人有了联系。

最近又和梅墟的忻氏族人有了联系。

我们又积极支持宁波的忻氏族人成立了宁波忻氏联谊会。

据我们了解,在中国还有临海和长葛有忻氏聚居点,尽管人口不多,但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祖先的遗痕,找到忻氏家族的亲情。

忻礼轼、忻伟钧、忻锦昌等先生都在经济上给会务工作很大支持,后来又有不少会员都捐助了会务基金,使联谊会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上海忻氏联谊会也积极参加上海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和上海鄞州经济建设促进会的活动,忻氏族人在助学帮困、提供各种信息、支援家乡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海忻氏联谊会近年来每年举办的春之聚、夏之聚都成了凝聚忻氏族人的重要活动。

而寻根祭祖、赴天台、张家口访亲更是有特色的亲情联谊活动,使各地忻氏族人的关系更密切,亲情更热烈。

上海忻氏联谊会在收集家谱和忻氏文物资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一个忻氏家族博物馆,让子孙后代都在这里接受忻氏家族发展史的文化教育,更亲密地团结起来,为家族、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今天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也是一个家族的族源之谜,由于资料所限,仅仅讲了以陶公山忻氏为主的一段历史,希望今后还能再讲述杭州、定海、天台、临海、嘉兴、德清、长葛、张家口等地忻氏家族的故事,希望各地的忻氏族人和我们一起努力!

谢谢!

表情: 作者:忻晓颖a 时间 2008-12-11 21:11:50 序号:2295
^_^!
回复内容:
  很棒!!1
表情: 作者:xinyeqing 时间 2009-2-26 14:27:25 序号:2530
^_^!
回复内容:
  精彩!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