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忻氏家常 → 当前帖子
 
题目:陶公山定位之谜(转帖) 回复: 0 浏览: 297
^_^!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8-12-22 19:52:36 序号:2345
 
  陶公山定位之谜

钱啸谷

陶公山位居东钱湖之滨。东钱湖为旧宁波府属县,即鄞县之管辖地,现今则堪称为宁波市东区之富庶之乡,全湖面积达百余里,水阔湖深,宁波市之饮水,均仰赖于此。
东钱湖湖水清澈,波面不兴,倘能扁舟一叶,漫游于此,但见横笛吹箫,闻弦歌而陶醉,听鸟语而心旷,张啸傲而不世,人若雄居于此,其乐融融。
陶公山三面环山,仅有一线之步堤通行,非扁舟不能行旅,非途熟不能行进。
此处有水有花,有树有池,亭榭虽小,但豪性不浅,如此鸟语啾啾、虫声唧唧,诚为俗世之乐土,桃花源亦不过耳。
如此景色宜人,于四明山麓,有斗上之气,百岸之伏,当然会地灵人杰。至于曾为何人所居?经查乃当年吴越王首辅范蠡隐居之地也。
范蠡与文种乃越国之支柱,佐越王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进西施以迷吴王夫差,奉贿赂于奸臣伯嚭,进谄言以害忠臣伍子胥,终使吴国因此灭亡。
惟吴人多不谅解,以为吴王系被越人西施迷惑而亡。诗圣杜甫于此有诗感怀: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必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既亡,越王句践独霸东南,雄据一世。范蠡见越王句践「面削长颈鹤嘴虎牙」,不念旧恩,深知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遂决志告退,欲与文种同行,但文种感于功高位上,迷恋不去,终为越王句践赐剑身死。
范蠡早有先见之明,诚为古之良佐贤谟,且知进退之道,以为去留而自保。故诗仙李白有感怀之咏: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去皆陨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文种终投东海滨。
范蠡深知越王句践日后定当戳臣自雄,故有「警语」如下:
敌国破,谋臣亡。
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因文种不听忠谏,最后果有不测之祸。
范蠡则携西施(原为彼之情人)他走,然处处感到荆棘丛生,非安居之地,又恐越王追缉,乃沿江而逃。
后至甬江上岸,过东乡东钱湖,见有一湖滨小山,屹立湖边,四面环水,林荫茂密,与世隔绝,范蠡认为可以隐居,遂以一叶扁舟,遁逃于此,而避其锋。
因该湖滨小山四面环湖,故于其一边筑一小堤,以为行舟解缆之便,兼通饮食之供需,有故吏甚念旧,对其筑堤事为之包容。
后之来者,居处繁衍,即告知姓忻,隐范而不名。故后之属人,皆以忻为性,立忻氏宗祠避讳。
笔者服务单位所属忻鼎云、忻元兰皆居于此,系英士大学经济系毕业,两人并不知自己出处,后此山命名为「陶公山」,亦不知其用意。
而今山东沂水县有忻氏人士,历史学人皆以为忻姓应为范蠡后裔,此则与浙江鄞县陶公山之忻姓人士相似。
范蠡为避越王追踪,恐住一地久必败露,为避人耳目,乃携西施,一路迁移,居于山东之定陶,定陶为汉梁王彭越之都城,四通八达,可知其繁荣。除谷类类之农产品外,尚有棉织品,人称陶市,颇负盛名。
范蠡居此,自称陶朱公,观市容兴盛,商贾往来不绝,遂改经商,三致其富,散财于众,人感其恩奉之为举财不聚之大善人。
陶朱公后不知所终,居处糜定,堪称一逍遥天下之奇士。
范蠡后人既不知其出处,又不知其终地,此乃一历史之谜。
陶公山既为范蠡避祸之初地,山东定陶亦为其经商三散其财之居处,是否为范蠡归程之处所,实难作定论。
故陶公山所居之忻氏后裔,与山东沂县之忻氏后裔如出一辙,应该是范蠡之后裔族人,则陶公山之谜底,或亦可豁然开朗也。

原载《世界日报》电子版

忻林按∶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讲陶公山的文章,这位作者是台湾人士,化了一些功夫写了这篇文章,在《世界日报》上分两次刊载。文中也讲到了他曾服务的单位有忻鼎云、忻元兰两位忻氏族人,让我们知道了他与忻氏族人有过交往,也说这两位忻氏族人并不知自己的出处,于是他研究了一番。可惜的是这位钱老先生也没有很硬的证据来说明范蠡与陶公山的关系,更讲不清范蠡的后人为什么姓忻的证据,估计他也是听传说而已,更有意思的是他知道山东沂水县有姓忻的人在,并说与陶公山人如出一辙,应该是范蠡之后裔族人。我们希望今后能在那里找到忻氏族人,那真是可以解开一些谜团了。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