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忻氏新闻 → 当前帖子
 
题目:说管说,千万别当真! 回复: 3 浏览: 347
^_^!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9-3-15 23:19:48 序号:2617
 
  范蠡后人“忻姓祖孙”赴西施故里寻根

前不久,西施故里诸暨迎来了一家四代、身份颇为特殊的客人。此中带头者忻方宝,年纪已有七旬,为这家人的祖父,紧随其后的是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女。一家人一入西施故里景区,无意观赏沿途的景观,而是径直来到了金鸡山下的范蠡祠。

  一进祠门,陶朱公正稳坐中堂,忻方宝立即神情肃穆地示意随行的小辈下跪膜拜:“这是我们家的祖宗,你们可要看仔细了。”

  原来,他们是陶朱公后人,到诸暨范蠡祠寻根来了。据了解,这家人现居富阳。“家谱记载,我们忻姓人是范蠡的后代,全国各地共6万多人。富阳忻姓人是宁波天台东钱湖的分支,现在共18户78个忻姓人。”

  千古绝唱留下传说种种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有“沉鱼”之貌。这两人,一个是乱世英才,一个是绝代佳人。他们在吴越争霸历史背景下演绎的一段爱情故事可谓是千古绝唱。此中最具争议的就是他俩最后的归宿,因为正史野史里有着各种版本,以致于后世文人史家猜测颇多。

  史载范蠡“灭吴后,离越浮海到齐,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称陶朱公,以经商成为巨富。” 据传,灭吴后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可是三年后,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的他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即为我国儒商之鼻祖。

  至于西施,其结局说法就多了。此中最有名的,一为西施随范蠢隐居说。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蠢,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以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李白《西施》诗:“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也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二为被越王沉江说。《墨子·亲士》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句话把西施是被沉于水中解释为是因为她的美丽。《吴越春秋·逸篇》也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囊。意即西施在吴越争斗中,被越王利用,“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得意后,就把西施装在袋内沉入江底。

  最叫后学史家称奇的是,以严肃信实著称的《史记》中,在《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了范蠡,但没有述及西施,更不用说记述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司马迁为什么对这个在当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人只字未提,一代佳人西施的结局到底如何?这个千古之谜尚待进一步探索。

  一篇文章引来各方关注

  如今,来诸暨旅游的人,大多冲着西施来的。大多会关心地问相同的一个问题:西施帮助越国灭了吴国之后,最终去了哪里?她如果真的和范蠡泛五湖而去,那又会去哪里?

  诸暨西施研究会的阮筝女士,研究了好多年的西施文化。就文化研究而言,她比较倾向于“西施沉江说”,但从个人情感上说,她更喜欢“西施范蠡泛湖而去”一说。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对西施的一个美好愿景,虽然要说佐证,史学上尚未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使得这一说法看起来也绝非“空穴来风”。

  诸暨旅游局就曾得到了两个令人激动的线索。一为前几年,有个浙江省的财政工作会议在诸暨召开,与会的一个领导说道,范蠡是位财神,据说后来到了某个地方隐居,改姓为“忻”——忻,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的意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会做生意”。还有一个是,早几年,五泄风景区入口有个地方招商引资。一个老总过来,他说他姓忻,是西施的后代,在宁波老家还有家谱记载的。就是这两个线索,使得不少人研究西施范蠡的人揣度范蠡在去北方前,大约在我们南方隐居了一段时日。

  年初,诸暨几位学者开始编《西施苎萝志》,打算出一本完整版的西施传。该市旅游局负责人便提出了这个疑问:是不是去按图索骥寻访一下西施范蠡后人的足迹?西施的后人会不会就姓“忻”?为弄清这个问题,该负责人还特地和那几位学者去宁波,做了一番考证。在宁波东钱湖陶公村一带,他们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越王开始残杀功臣,范蠡便与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出逃到了浙东,在知道了文种的遭遇后,乃改名为陶朱公(陶朱,即逃诛也),与西施一起在现在东钱湖的一个小山上,男钓(鱼)女织,安居了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范蠡,就把范蠡(陶朱公)曾经住过的小山,称为陶公山(岛)——因为此山实际上伸到东钱湖里的一个山岬,形似半岛,故谓之,把传说范蠡经常钓鱼的石台,称为陶公钓矶 ,现在就成了东钱湖十景之一。范蠡到了这里后,致力于商贸经营,不久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如今,宁波人还爱把范蠡当做是宁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这是传说令大家十分兴奋。因为这个传说中的一切还是蛮契合此后历史记载的范蠡。比如,范蠡著了全国第一部养鱼经(应该是他退隐后才写的),东钱湖有养鱼的条件,况且陶公村人早些年也是以养鱼为生。而陶公村这个地名,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因为范蠡晚年自号陶朱公。学者们通过走访得知,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忻,有的说自己就是西施和范蠡的后代,也有人说忻姓人之前是从福建或者河南那边迁移过来的。于是,有学者大胆设想:会不会西施和范蠡曾到过福建或者河南,其忻姓后代又迁回先祖曾经待过的东钱湖一带?遗憾的是,这次寻访,他们没有看到碑记以及家谱之类的文献资料。

  为求证这一说法,查找更多的史料,今年7至8月,诸暨市旅游局通过《都市快报》和《诸暨日报》先后刊发《范蠡归隐地又有新说》一文,把大家在宁波之行的一些发现和疑问告诉了读者。

  该文刊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富阳日报社一名记者打电话到诸暨市旅游局,说富阳市万市村聚居着一些忻姓人,他们自称是范蠡后代,还有家谱为证。

  范改“忻”姓

  接到富阳市有忻姓人的电话后,诸暨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于9月上旬又专程赶到富阳一探究竟。在富阳万市村,他们看到了7本忻姓人的家谱,其序言中提到:“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至今宁波忻氏独盛……”,家谱中还绘有先祖范蠡的画像。家谱中记载的东田湖就是宁波东钱湖,亦称东钿湖。只是,忻姓人是否为范蠡和西施共同的后代,家谱中无记载。

  当天,万市村接待旅游局负责人的就是忻方宝老人。据他介绍,宁波天台忻姓人很多,1995年重修家谱,他带着孙子一起去参与,热闹了3天。至于为什么范蠡的后代改姓为“忻”?年轻时他也询问过家中的长辈。有两种说法至今流传:一种是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很会做生意的意思,因为范蠡以经商成为巨富;第二种说法是,范蠡起了归隐之念后,一个人在屋内踱步沉思,看到院子里正在欢笑嬉闹不知忧愁的孩子,顿时想起一个“忻”字 (古同“欣”),改姓为“忻”,是希望家族欣欣向荣之意。

  诸暨旅游局富阳之行也激发了忻方宝老人的寻祖之情,长假前,他特意带着儿子、孙子和重孙女专程来到我市西施故里旅游区,参观范蠡祠。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祖先雕像,感受岁月沧桑,范蠡曾经创立的丰功伟绩令老人一家赞叹不已,十分自豪。老人说,现富阳“忻”姓只有78人,他们承先祖陶朱公善于经商的才智,有12人在经商办厂。忻方宝老人的儿子和孙子都自办企业,儿子忻黎明现第二次当选为富阳市人大代表。忻黎明在先祖的石像前盟誓:“作为忻家后人,一定学习先祖范蠡诚信经营的商道理念和能进能退的大家风范,为社会多作贡献。”

  诸暨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虽然,目前无法证实范蠡后人为西施范蠡共同的后代,但是诸暨对忻姓人的寻访和“忻姓祖孙”的来诸寻根,对丰富西施文化,研究西施范蠡的最后归处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今后,该局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宁波、富阳等地的交流与合作,丰富西施故里古越文化的内涵,做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章,提升西施故里的知名度。

来源: 绍兴日报 作者: 应柳漪 编辑: 诸永强

看了这个报道,只感到可以旅游,可以下跪,但寻到的是根吗?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9-3-15 23:25:52 序号:2618
^_^!
回复内容:
  再加上一条∶

这个连诸暨导游都答不出的问题有谁知道答案

西施和范蠡最终去了哪里

  东钱湖边忻姓人是不是他们的后人

  这个连诸暨导游都答不出的问题

  有谁知道答案

  通讯员 边炬光记者 叶建良

  西施的故里在诸暨,但她帮助越国灭了吴国之后,最终去了哪里?

  昨天,诸暨西施故里景区导游陈佳佳说,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游客问过这个问题,每次她的回答都是“沉江而死”或者“泛五湖而去”。可总有那么几个人会刨根问到底,那他们(西施和范蠡)泛湖去了哪里?

  这时,陈佳佳只能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陈佳佳请教过在诸暨从事西施文化研究的阮筝女士。按她的说法,“沉江而死”在《墨子·亲士》篇里可以找到出处:“西施之沈(同沉),其美也。”而“泛五湖而去”一说,虽然表达了人们对西施的一个美好愿景,但事实上,民间的确流传着很多他们隐居的传说。

  这不,有两个趣闻传到了诸暨旅游局。

  前几年,有个全省的财政工作会议在诸暨召开,有个领导说道,范蠡是位财神,据说后来到了某个地方隐居,改姓为“忻”——忻,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的意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会做生意”。

  还有一个是,早几年,诸暨五泄风景区入口有个地方招商引资。一个老板过来,他说他姓忻,是西施的后代,在宁波老家还有家谱记载的。

  最近,当地几位学者刚好在编一本《西施苎萝志》。诸暨旅游局负责人便提出了这个疑问:西施的后人会不会就姓“忻”?为弄清这个问题,诸暨旅游局负责人还特地和那几位学者去宁波,做了一番考证。

  在东钱湖陶公村一带,他们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越王开始残杀功臣,范蠡便与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最后隐居在东钱湖一带,且改姓为“忻”。

  这是个令大家兴奋的消息。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他们觉得那里的环境也是蛮符合的。比如,范蠡著了全国第一部养鱼经(应该是他退隐后才写的),东钱湖有养鱼的条件,况且陶公村人早些年也是以养鱼为生。

  而陶公村这个地名,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因为范蠡晚年自号陶朱公。而通过走访得知,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忻,有的说自己就是西施和范蠡的后代,也有人说忻姓人之前是从福建或者河南那边迁移过来的。

  会不会西施和范蠡曾到过福建或者河南,其忻姓后代又迁回先祖曾经待过的东钱湖一带?遗憾的是,这次寻访,他们没有看到墓碑以及家谱之类的文献资料。

  如果您对西施和范蠡的故事略知一二,或者对忻姓有所研究,请和我们说说,联系电话:13516800000。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9-3-15 23:39:08 序号:2620
^_^!
回复内容:
  这一段报道更有趣,由此可以证明想象力的无限!

范蠡为何功成身退?他为什么改姓?又在哪里改的姓?

话说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兴越后,深知勾践为人的范蠡,婉言谢绝高官厚禄,表示功成身退,却激起勾践的不快。他开始残杀功臣。对此,范蠡与西施择机悄悄出逃。他们先后到过山东、宁波、天台等地隐居。据忻氏家谱记载:忻氏为陶朱公后裔,世居四明(宁波),后从四明迁徙居台郡(天台),改范为忻。据尚健在的富阳忻氏第30世77岁的忻方宝说:“老辈传下来的说法是,那时,勾践追杀范蠡风声很紧,范蠡先逃到宁波东(田)钱湖养鱼,隐居起来。后来又逃到天台郡隐居。为了保存范家性命,范蠡就想办法改姓。他是在天台改的姓。”
忻方宝又介绍说:“我在小时候听过这个传说:一次,范蠡坐在门口沉思着改姓事宜,见儿子和几个小伙伴天真的玩耍,毫无担心之意,不觉计上心来,就把儿子叫在身边,看儿这等高兴,你就为忻姓吧!”据忻氏家谱记载:蠡公改姓后,后代有名人忠国公殚忠报国赴难如归,各地名人辈出。据忻方宝说:“现在,忻氏家族在河南、福建、浙江等地有6万多人口,十分兴旺,像范蠡那样很会做生意。”
据史书记载,范蠡确实有一位夫人,生了3个男孩,这个夫人在忻氏家谱上记载的是元氏,而非西施。至于西施到底有没有与范蠡结合?在忻氏家谱上没有提及。在以严肃信实著称的《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了范蠡,但没有述及西施,更不用说记述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司马迁为什么对这个在当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人只字未提?这一点很令人费解。于是一代佳人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或是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还是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个千古之谜尚待进一步探索。
据忻方宝说:“在宁波东田(钱)湖陶公山,我们范(忻)家有祖宗的坟墓,还说是范蠡的坟墓。去年,在台湾的忻氏家族代表专程前来扫墓。”
至于这个说法,广生哥也作了考证,在全国有2处范蠡的坟墓。一处在(齐国)山东定陶,一处在安徽涡阳县,有范蠡和西施的巨大的土堆合葬墓,传说范蠡与西施均为沉水而死。
而《墨子·亲士》篇则对西施之死另有记载,其记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这里的“沈”字,讲出了西施的死因。我们从当时的情形来猜测,当越兵攻入吴都城的时候,吴王夫差还想把西施带走,但西施终于盼来了自己的人,哪里肯走,遂留在宫内。班师之日,越王勾践当然要把千娇百媚兼功劳卓著的西施带走。眼看勾践沉迷于西施的娇媚之中,勾践夫人暗暗咬牙,发誓必置之于死地。一天,船队渡江南归,途中,勾践夫人对勾践说:“敌国臣民,正在大江南岸跪迎大王,大王应受臣民欢迎,以示王礼。”勾践本来对夫人比较畏惧,于是应声而出舱。与越王形影不离的西施顿失保护,勾践夫人将她骗至船尾,命力士将她绑缚于大石之上,沉入江底。绝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当勾践发觉不对后,立即回舱询问,勾践夫人色厉词严地教训丈夫:“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而范蠡隐居多处,传说他一身布衣,有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传说是追随西施而去,也是沉江而亡。

兵荒马乱,忻氏一分支逃亡到富阳

话说范蠡在天台隐居时为保存家族人脉,将自己的儿子改范为忻。整个家族姓忻后,又为防范勾践的满门抄斩,令家人分支逃亡到各地隐居。
据大清乾隆六年“忻”氏家谱记载,在第一卷第18页中这样写道:忻氏之聚族于台城由来已久,派出宁波系传范蠡源,乃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钱)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至今,宁波忻氏独盛。范蠡在这个家族的辈分为总公,属第二世。富阳的忻氏乃范蠡的后裔,辈分为宗文公人脉分支,官至知州。据忻方宝说:120多年前,兵荒马乱,为保存忻氏之人脉,由第26世的忻启海即忻方宝的爷爷担着一双箩筐,一头坐着儿子忻正发,一头装着简单的行头,经3个月行程一路乞讨而来至富阳的洞桥山区。那时,当地有座寺庙叫介门殿,就在此落脚。后又迁至栋山一个叫大园子的山凹搭起草棚住下。三年后,生下正世。忻启海2个儿子就在龙羊山区繁衍开来。忻正发生下忻方宝,忻方宝生下忻黎明5个子女;忻正世生下6个子女。就这样一代代繁衍下来,至今已经繁衍100多人,仅龙羊山区就有78人。
为了躲避越王勾践的追杀,忻氏家族大多逃到深山老林隐居。当时的龙羊山区野猪等兽类很多,要生存下来也非易事,生活十分艰难。为此,龙羊的忻氏家族曾经搬迁了六七个居住点,过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虽然富阳的忻氏家族远离了族亲,但他们往往隔年就要回到宁波、天台去探亲、拜谒祖宗。1995年,天台族亲要续修家谱,忻方宝等长辈就专程去圆谱,热闹非凡。
如今龙羊的忻氏家族,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安居乐业。其中也涌现了像忻黎明、忻高平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像范蠡这个老祖宗那样,也很会做生意。但他们又十分低调,从不张扬。忻方宝说:“老祖宗交代下来,令我们要低调从事,低调做人;我们自己知道是范蠡的后裔,但我们从来没有张扬过。”
9月20日上午,龙羊的忻氏家族代表忻方宝一家四代4人,第一次到诸暨市西施故里拜谒了老祖宗范蠡祠,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范蠡后裔们的热烈欢迎!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9-3-15 23:56:46 序号:2622
^_^!
回复内容:
  再来一条∶

范蠡和西施的优美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二千四百多年前一直传承至今。本报记者经过长期的调查、考证,并经诸暨市有关部门的领导、研究范蠡和西施文化的专家的考证,生活在我市偏远山区的万市镇“忻”姓人群为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的后裔。
据“忻”氏家谱记载,范蠡在越国兵败之时,为了躲避越王的追杀,他先后逃到宁波、天台、山东等地,号称陶朱公。他在天台改姓为“忻”,过起了农耕隐居生活,又在宁波东钱湖养鱼,置业经商,成为富翁。他是一位居官为相,持家为富翁,历史上少见的智囊人物、楷模人物。
9月17日,诸暨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研究西施文化的专家来到本报,对我市“忻”氏及家谱进行了考证,认为富阳的“忻”氏是范蠡的后裔。至于富阳的“忻”姓人,是在120多年前从天台逃来的。其家谱从明朝重修至1995年,清晰记载了范蠡改“忻”姓和“忻”氏是范蠡后裔的情况。目前,富阳的“忻”姓已经繁衍至第32世78人。

9月20日,应诸暨市有关部门的邀请,忻黎明一家4人(老少四代)专程去诸暨市拜谒了范蠡宗祠和西施故里。 (记者 董广生)

据这条新闻说∶本报记者经过长期的调查、考证,不知这个长期有多久?调查考证了什么?

二千四百多年才传了32代人,不知怎么传的,都是75年传一代人啊!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