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忻氏人物 → 当前帖子
 
题目:辛酉鸡年《青年报》 回复: 0 浏览: 297
^_^!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21-11-6 0:01:43 序号:2763
 
  辛酉鸡年《青年报》
陈贤铀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港十区团委专职做共青团工作,当时上海港务局团委与青年报社联系,安排通讯员去青年报社实习,我有幸去那儿做“实习记者”两个月。那时正逢辛酉鸡年,也是我二十四岁本命年,距今丁酉鸡年正好三个轮回,整理36年。
1981年1月10日八点半前我找到东湖路17号青年报社,那是一幢西式联立式花园住宅,1964年《青年报》报社迁入此地,作为报社办公楼。我先去负责联络通讯员的通联组凌加如处报到,他给我介绍了报社的情况。报社刚对采编人员进行调整,根据报纸八个版面分成八个组,我被分配到第一组,即要闻组(后改称采访部)实习。组长忻才良,组员李智平、洪伟成。忻才良中等个子,一头卷发,一口宁波口音,热情地接待我,叫我跟着他“好好干”。凑巧上午要闻组开会筹划春节前四期报纸的组稿方向,报社副总编辑兼头版责任编辑黄海松参加,由他拍板敲定。
青年报社的要闻组(后来改称采访部),不像生活版、文艺版,稿件时效性要求不太强。忻才良负责青年报头版是整份报纸的“面孔”,作为团市委的机关报,既要体现很强的政策性、时论性,又要吸人眼球,具有可读性,对发稿的要求很高。我暗自庆幸能在忻才良的手下学一点本事。于是我开始了繁忙和紧张的采访、写稿事务。自然也相帮着处理一些琐碎的杂事,比如凌加如给通讯员发通知,全市有近千名通讯员,我相帮抄写信封就花去不少时间。青年报头版的“一周随笔”由忻才良自己操刀,他还时常投稿给其他报刊,我帮他誊抄稿件。他的字体扭捏得厉害,起初认起来相当吃力,时不时地找他本人询问。抄到后来,也算是熟能生巧,他那难认的字体基本全能认出来了。要闻组的新闻线索很多,每天都有许多提供线索的电话打进来,对于线索进行梳理后,由忻才良确定哪些前去采访,哪些丢置一边。这些对于时年二十四岁的我来说,确实锻炼很大,也为能把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文而努力。
1981年1月17日上午我去市政府礼堂听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陈锦华作关于国内经济形势报告,中午回到报社向黄海松和忻才良作汇报。午后,忻才良找我说,2月5日是农历鸡年,打算2月6日年初二出版的《青年报》头版,搞鸡年专版,由我组稿。我心里既紧张又激动,深知这项任务的轻重。好在有忻才良指导,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忻才良与我商量,专版围绕鸡来筹划,从养鸡、购鸡、运鸡、杀鸡、卖鸡,乃至与鸡搭界的鸡粥、玉雕鸡等谋划。商定之后,我立刻与昆明菜场、国际饭店、小绍兴鸡粥店、上海玉雕厂等联系,次日便去逐一采访撰稿。
先采访卖鸡的。1981年1月19日一早,我去昆明菜场找工会主席钱高峰,他也是青年报通讯员,向我介绍禽蛋组严雅芳,一位73届毕业女青年,连年评为优秀营业员。她会揣摩顾客心理,坐月子炖汤用的老母鸡瞧上去必须活络、神气、脚矮、皮黄。想白斩和生炒的鸡要求嫩,肚肉厚。遇到不神气、眼出血、拐脚鸡则降价处理。她一天能卖出200多只鸡。在鸡价方面严格把关,绝不欺骗顾客,考虑到活鸡喂食20分钟,多可吃3两食,少了也可吃1两食。因此,菜场规定卖鸡开枰前一刻钟不准给鸡吃食。称鸡时缚鸡的草绳扣去半两。严雅芳告诉我,也有的顾客拎着买了的鸡去买其它菜,一个圈子转下来,鸡拉掉一泡屎便会少了二三钱份量。如果去公平枰一称,有时还会吵过来。当时鸡的牌价,光(满膛)草母鸡一级2.6斤以上1.68元一斤,二级1.7斤以上1.50元一斤,三级0.8斤以上1.32元一斤。光(满膛)草公鸡一级1.44元,二级1.30元,三级1.16元,抽肠每档加价0.10元。冻鸡如果斩开零卖可多盈利3%,活禽盈利可达20%。通过采访,令我对菜场情况有了新的了解,回去后写了篇《枰下禽鸡连万户》,发表时署了钱高峰的名字。忻才良对我说,专版上七篇稿子,全署你的名字也不妥,署一些通讯员的名字,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好处,且采访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他们很大的帮助。
再采访卖鸡粥的。1981年1月22日我先报社,忻才良叫我采访小绍兴鸡粥,我拿了报社介绍信前往。报社短期实习,不办记者证。小绍兴鸡粥店位于云南路上,创办于1947年,成了上海滩的名小吃。我走进店堂,生意兴隆,座无虚席。店经理沈荣庭把我引到店堂后面,介绍了鸡粥店的经营情况,也向我推荐了店里青年业务骨干。店老板章润牛本人凑巧不在,于是约好过两天我再去采访。隔了两天,1月24日下午,我再去店里,该店的创办人章润牛,一个个子瘦小的老人很热心地给我讲了他创办该店的经历往事,还拿出两份刊有小绍兴鸡粥店推介文章的报纸给我看。我采访的主旨是推介表扬年轻人,因而着重了解该店青年业务骨干朱舜民和徐毓的情况,写到《鸡粥味美生意旺》文章里,署了本名。
接着采访雕刻鸡的。1981年1月26日下午去上海玉雕厂采访,昨夜落一场雪,冰天冻地的,气温降至零下三度。我一早七点半就出门了,从杨树浦路临青路乘28路到外滩,倒换48路车到东湖路报社已经近十点钟了,路上竟然花两个多小时。开好介绍信,在陕西路等42路公交车一直不来,只好改为下午去了。这次采访比较成功,上海玉石雕刻厂团委的周智林介绍我采访二十三岁的青年玉雕师韩荣昌,他雕刻的玛瑙作品《官上加“冠”》获得了1980年全国五大类玉雕产品鉴赏会的头奖。该玉雕根据玛瑙玉料的颜色和形状,设计了以鲜红的原色处理鸡冠花和鸡冠,两冠肥实,质感强烈;长尾锦羽,精雕细刻,并用夸张手法在造型上加强雄鸡的威武之势。雕刻过程中,外表完整的玛瑙玉内层出现裂纹,这是令玉雕家头疼的问题,小韩灵机一动,巧妙地让鸡的一只脚缩起来,成金鸡独立之状,收到意外效果。回来后我写了《玉雕雄鸡夺群魁》一文,署名恒江。

然后接着采访采购和运输鸡的。此事有点儿一波三折,我先是1月21日上午去国际饭店采访,位于南路路上的这幢高楼我第一次光顾,经食品库秘书刘国萍介绍,叫来中西餐部四位厨师了解情况,感觉一般。后来几经转折在下午3点半找到上海铁路局办公室刘建侯,是忻才良介绍的。可是他待在路局机关里层次太高,对于底层鸡的运输过程并不熟悉。后来找到铁路上海站团委,他们正准备春节前组织一次将铁路车皮运来上海的活鸡送货上门,便与他们约了稿。第二天一早我去北宝兴路家禽批发部,找到工会主席王耀忠,一位铁道兵部队复员军人,也是青年报通讯员,事先约他写采购和杀鸡的两篇稿子。可是稿子拿到手一看,写的全是怎样采购和怎样杀鸡的过程,没有体现青年人的特点,这下糟了。我赶紧找来他们那儿杀鸡能手杨菊英本人采访,问到一些新的素材,重新改写了《千里采购》和《拔毛能手》两篇稿子。关于养鸡的稿子,由农场的通讯员陈建英采写。
到了1981年1月30日“鸡版”的稿件凑齐了,忻才良向报社副总编辑黄海松汇报,并且说,此组稿件来自不易,最好不要“枪毙”。黄海松决定次日拼稿后再定夺。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盼着明天能顺利过关。31日下午3点钟拼《青年报》头版,黄海松认为有几篇稿子质量不过关,忻才良一旁说情,才没删去。可是黄海松说,关于鸡粥一文写得太平了。于是下午3点三刻,我再次赶到小绍兴鸡粥店,找到朱舜民和徐毓了解情况,连夜赶回报社,重写一稿,到夜里7点钟拼版成功,至此,由我组稿的《青年报》鸡年专版尘埃落定。
1981年2月6日辛酉鸡年的大年初二,一大早我去报亭买了第1530期《青年报》,头版七篇豆腐干文章中《鸡粥飘香》和《玉雕雄鸡》署了我名字,其它几篇经我采写或改写的稿件署别人名字。对我来讲,一下子在报纸上发表两篇豆腐干文章,毕竟是件开心的事情。署我名的两篇文章,2月9日忻才良发给我8元钱稿费。在头版上,忻才良按惯例写了“一周随笔”《“闻鸡起舞”话精神》。在后来青年报社实习期间,忻才良一如既往地手把手指导我采写新闻报道,直到1981年3月9日我回原单位上班。
在报社期间,我采写上运四场青年周志文的通讯《希望之歌》,由忻才良修改,联名发表在1982年7月出版的第三期《文化与生活》。期间为改稿之事多次去昆明路611弄6号亭子间他的居家。后来忻才良升任《青年报》总编办公室主任,1984年春起任《劳动报》副总编辑、总编辑,1988年秋任《上海经济时报》总编辑,1990年夏任《新闻报》副总编辑。还担任上海市企业报新闻记者协会首任会长,不幸于2015年7月19日在上海建工医院病逝,终年71岁。当时,人们习惯唤他“阿忻”,一个以舞文弄墨为生的老式文人。“阿忻”1944年7月10日生人,浙江鄞县人,与我同乡。我在青年报实习的时,他只有37岁,转眼离去二年多了。明天是丁酉年的冬至,今天写此文,也算是我对“阿忻”的一个念想吧。
近来退休闲居,想着往事回忆地把一些旧事重提。想到在青年报社的日子,愰惚就在昨天。记得保存着那份初次发表文章的《青年报》,以及和忻才良合写通讯的《文化与生活》,几经搬家,虽然倍加珍藏,却一时竟然找不到了。只翻出当初《青年报》的缩印件,幸好有当时的日记和杂录可资回忆,不然的话,上述尘封的往事回忆便会大打折扣了。
2017年12月21日陈贤铀于星云苑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