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忻氏家常 → 当前帖子
 
题目:忻氏历史研究谭 回复: 0 浏览: 7
^_^!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25-4-3 2:35:48 序号:3028
 
  忻氏历史研究谭
忻林
忻氏历史研究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既挑战着对忻氏历史的探索,也挑战着研究者的智慧。
从明代以来,忻氏来源一直是众多忻氏后裔探索的主题,只是由于忻氏来源文献的缺失,阻碍了对忻氏来源的研究。
因此,在目前可见的天台忻氏宗谱和陶公山忻氏宗谱这两种古代文献中,都追溯不到忻氏的来源,只能看到这两支忻氏的不同始迁祖的名字,其他的仅是后人的一些探索,如传说中的忻氏出于忻都城,五代时进士欣彪就是忻彪。
到了近二十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和信息的公开化,我们可以从不少古代文献中看到忻氏历史痕迹,也看到了忻氏宗谱中古代文献的一些错讹之处,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忻氏传说进行考证,从而编写一部较为翔实的忻氏史事记。
先要说明的是忻氏历史研究主要是以古代文献为主,民间传说只是参考,对合理部分经过考证可以吸收。而对古代文献也要经过考证,而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牵强附会。过去前辈在研究忻氏历史时,因为没有文献确证,也看不到其他家族的文献,又无法去当地考察,抄了一些传说,以防有关忻氏的文献缺失,这些都是可以谅解的。
现在,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天台忻氏和陶公山忻氏的来源都与范蠡无关。
天台忻氏宗谱中传说忻氏出自东钱湖、是范蠡后人改姓,都是后人对宗谱文献的误解,一是“忻氏出自东钱湖、是范蠡后人改姓”这个说法出自明代状元秦鸣雷的天台忻氏宗谱序文,而序文写作年份显示当时这位秦鸣雷已死去好多年了,因而此文不可能是秦鸣雷所写。二是在天台忻氏由宋末从东钱湖边迁去天台时,天台早有忻氏在那里生活,在唐末五代时已有忻氏生活在天台忻家山和临海忻家岭等地。这些忻氏怎么会出自东钱湖?
而陶公山忻氏宗谱中从无忻氏出自范蠡之说,只说自己出自福建南安,宋末才由福建迁来舟山金塘,元末明初时才由金塘迁入定海(现镇海车苏巷),明初时才由定海迁入东钱湖陶公山。至于现在陶公山的范蠡隐居之说,可查的史证是宋代史浩时有陶公山地名,之前的鄞县古代方志中亦不见范蠡隐居之说,可见这个传说从春秋到宋代均不在地方文献中有记载,而所谓“陶公山下原有朱姓居民甚多,传说为陶朱公后代”,仅是陶公山忻氏宗谱中所记的一条传说,这在鄞县古代方志中也未见史证,现在陶公山下朱姓也是明代才迁来的,与陶公山原住民无关。可见陶公山忻氏从不认为自己是范蠡后代。
所谓忻氏出自范蠡,“心中有斤量”,还有“陶公”即“逃公”、“陶朱公”即“逃诛公”,都是一些人望文生义的臆测。至于说“公媳相携逃亡陶公山”之说,更是一种恶意传说,不足为据。
现在,我们还可以确认的是忻氏也与忻都城无关。
因为所谓忻都城是元代时在西北的一个小城地名,当地方志也从无“城中人都姓忻”的史证。所以陶公山忻氏宗谱中所记的这条传说,就是清代时忻氏前辈听来的一个传说,他也无从查证,只好抄在文中,以备后人查证。元代时才有的忻都城,怎么会有唐末五代时的天台忻氏、德清忻氏和宋时东钱湖忻氏?
科技进步带来了大数据信息的公开,同时也带来了AI这个“妖怪”,可让人在几秒钟中得由各种信息混合捏成后一个“妖果”。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用AI写成的“忻氏历史”,都是利用网上信息混合捏成的,于是真伪不辨地捏造范蠡之说,“心中有斤量”之说,让人信以为真。现在可以说,AI可以让你开眼界,但AI也制造不少伪信息,用AI绘图可以自娱自乐,用AI写论文就是自欺欺人。在大量历史文献还未进入AI之时,用AI写作而不加取舍就是伪造了不少信息垃圾,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研究忻氏历史走过一些曲折的路,对前人说法也一度相信,这是由小学进大学的一个过程。好在我们运气够好,还看到了前人未见过的历史文献,有希望在多种科技手段帮助下,看到忻氏历史真相,解决一些忻氏历史之谜!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