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忻氏家常 → 当前帖子
 
题目:回乡偶记 回复: 2 浏览: 572
^_^!
表情: 作者:若木 时间 2007-5-15 1:05:26 序号:978
 
  虹洞拦水
年年清明要上坟,这是故乡宁波人的叫法,把清明节扫墓叫作上坟。今年是父親故世二周年,我们兄弟姐妹带了子女到故乡父親坟上祭祀后,一行人就到祖居村落寻访旧踪,回忆那逝去岁月中的点滴影跡,无限感慨溢于言表。
乘湖中小舟摇摇摆摆渡过谷子湖,经过蘆汀宿雁的蚌壳山、史家湾,缓缓地靠上曹家山头的河埠头,那为野渡乡民摭风挡雨而建的古亭----济众亭依然讫立在那里,亭边由清光绪帝的老师郑孝胥书写的碑文__济众亭记,虽经文革中局部破损,所幸村民及时保护得以完整保留。唉,少小不更事,常在此地玩,今日重返睹旧貌,两鬓己染霜。
兄弟姐妹们沿着原来的石板路(现已改为水泥路了)前行,各自寻找着儿时的旧梦,这里的石磴曾经是她玩豆子的地方,那一厢斜石条上还有我滚铜板的印痕!时光流逝,儿时的同伴你在那里?我好像记得还欠着你几枚铜板呢!
行进间不觉见到一爿路边小店,记忆中这店一向就在这里,记得有一位小学同学是店主的儿子,好像小学毕业后没有再读书,邦着家里看店。他眼睛不大好,但他喜欢绘画,对线条构图有悟性,闲着没事时常看到他绘的很好看的画,尤其他绘的三国人物画。还记得他绘在墙上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刘、关、张虎牢关大战吕布的图画真好啊!我就向店里的乡亲打听,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只是不知所踪,可叹!想起来这里儿时常来提泉水,我们叫它“虹洞来水”,(具体名称真不知道了,这是我凭记忆中的读音拟的,不知道对不对?)未知这泉眼还在吗?乡亲说在的,就在堂沿后面的老地方。我一听真高兴,拔脚就往里走。果然,山脚峭臂下有一石门框,里面就是泉眼,还象从前一样,一根半爿去节的毛竹插入泉眼深处,晶莹的泉水缓缓的沿着竹槽流下来,滴入盛桶中,碧清透明,我禁不住用手捧起这心中的甘露一饮而尽。兄弟姐妹和孩子们也都争相喝着清甜的泉水,各自有无限的怀念在心头!
记得儿时在乡间,尤其是大热天,烈日炎炎,晒得那石板路上火烫的。干燥的空气吹到屋里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了消暑,那时候的土办法之一是用一种树(是不是木棉树?)上的形状象无花果的青皮果实取其芯中的汁,再加入适量的虹洞来水,稍放一会就变成了透明、胶质的饮品。吃时掏到碗里加点薄荷水,一点醋和少许糖,因为虹洞来水夏天凉凉的,赛过冰镇的汽水,记得它有一个好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液化!而且它是现代意义上的绿色饮料,回想起来这酸溜溜甜丝丝滑搭搭美味凉爽的滋味尤在口中呵!
这取水的差事大多落在我身上。母亲给我一只木水桶,我赤着脚,踏着火烫的石板路只能快快的往前走,脚尽量挨着墙脚边的阴影里踩,我家到泉眼大约有一里路,到泉眼处装满一捅水约要一小时左右,这时候可享受洞中吹来的习习凉气,同时把烫着的脚底板凉快凉快。水桶满了,我拎起水桶,大约有二十几升吧!鼓足勇气,快速往回走。因为木水桶只能一只手拎,瘦弱的小手提不了多久就没劲了,只能仃下来换手,就这样左右交替一路小跑,越到后来劲越小,水桶晃起来,水溢泼出来,到家一看,嗨!只剩了半桶水了!
就这半桶水做液化也可以了!母亲做好后掏了一大碗让我先喝,这是我那个夏天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山腰上的钟鼓声让我从记忆中回到现实,看着清泉涓涓细流不仃的流淌,也不知它流了多少年,一代又一代,养育了多少乡亲,我愿它细水长流,永不枯竭,汇入江河,溶入海洋,愿我忻氏,禀承祖荫, 兴旺发达!

表情: 作者:若木 时间 2007-5-15 1:22:34 序号:979
^_^!
回复内容:
  此泉水按弄堂地址看是否在厅屋里?它上面新建了一寺庙!原来好象是一个小经堂
表情: 作者:忻林 时间 2007-5-15 22:37:09 序号:985
^_^!
回复内容:
  若木先生的怀旧很有意味,勾起了我小时在许家祠堂边的童年岁月,敲火药纸、听走书、买窝豆、擂马、煤灰堆,大外甥、小娘舅,其乐融融!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